课程考核规则

发布时间:2011-09-07浏览次数:1532

附件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规则

一、课程评价标准

第一单元考核标准

1)检验学生是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有所掌握;能否掌握“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检验学生能否对“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所掌握;能否掌握“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考核标准

1检验学生是否对“物质世界和实践”有所认识,能否掌握“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检验学生是否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有所认识,能否掌握“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概念和内容;能否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能否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检验学生是否对“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有所认识,能否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4)检验学生是否对“真理与价值”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有所认识,能否掌握“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三单元考核标准

1检验学生是否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有所认识,能否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检验学生是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所认识,能否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概念和内容;能否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3)检验学生能否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有所认识,能否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检验学生能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有所认识,能否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把握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第四单元考核标准

1)检验学生能否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有所认识,能否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2)检验学生是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能否掌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的概念和内容;能否联系实际,深刻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3)检验学生能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有所认识,能否掌握“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概念和内容;能否理论联系实践,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课程考核方式

1、采用“阶段性”考核

1)课堂测试在各自教学点上,分为三次进行,第一次测试第一、二单元,第二次测试第三单元,第三次测试第四单元,统一在第61116周完成。

2)课程考核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1   平时成绩(满分为40分):由作业情况和网上学习两部分组成。该课程共设4次课堂授课时间,要求学生每次参加课堂授课时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每交一次作业获得5分,4次全部交齐者得20分;网上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在网络学习期间,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参与课程学习讨论的情况。要求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参与4次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学习讨论。每参加一次获得5分,参加4次及以上者可获得20分。

考试成绩(满分为60分):由3次课堂测试成绩组成。每次课堂测试成绩经过折算之后记入总分。折算方法为学生课堂测试的卷面成绩乘以20%。举例:假如某学生三次课堂测试取得的卷面成绩分别是80分、90分、100分,那么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80*20%+90*20%+100*20%=54分。

2、采用“知识掌握与应用相结合”考核

1)本课程考核要求专业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

2)每一板块的专业知识考核占单元成绩的70%,主要采用单选选择题、简答题等考试题型。

3)每一板块的实践应用考核占单元成绩的30%,主要采用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考试题型。

4课堂测试:每次课堂测试时间为60分钟,开卷考试。

课堂测试题型:1、单选题(15题,2分/题,共30分)

                    2、简答题( 5题,8分/题,共40分)

                    3、案例分析题(1题,15 分/题,共15分)

                    4、论述题( 1题,15 分/题,共15分)

注意:复习内容请参照网上《习题库》和《案例题库》

 

3、采用“半开卷式”和“ABC”考核

(1)学生参加考试时,只能参考随身携带的与考试内容相应的作业纸,不得携带作业纸之外的其它材料(含教材)。

2)在试卷、答题纸填上班级姓名学号;按试卷的类别ABC卷),填入答题纸;独立完成试卷答题;考试递交时,把试卷答题纸一起交。缺少其1件都会影响成绩。

 

三、课程考核要求

1)学生必须通过四个板块的学习和测试,总分达到“合格”,才可通过本课程考核。

2)学生必须在确定的集中授课安排周参加各教学点的课堂测试,缺考者的课堂测试成绩暂作“0”分处理,待学期结束前参加补考后方可取的成绩。缺考2次者取消补考资格。

3)学生因特殊情况缺考的,由班主任出具证明,必须在本测试周到其他教学点参加课堂测试。

4)每一板块课堂测试后,由班主任及时公布测试成绩。学生必须关注自己的每一板块测试成绩,以便明确自己的学习差距,在下一板块学习中加以努力。

5)某一板块课堂测试“不及格”,必须参加下一学期组织的该板块课堂测试,方可取得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改小组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