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1-09-07浏览次数:188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课时:54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等                           

 

指定教材: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系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必修课,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使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打下必备的基础。

本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探索适应目前成人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成人教育中存在的工学矛盾,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课程教学采用“网络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指导”、“阶段性考试”等多形式并用的新模式。旨在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觉、自主、有效地学习。鉴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紧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有些问题无法充分展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报纸、杂志以及关注网络媒体报道等形式,辅助教学,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内容安排: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基本内容 :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教学重点: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热点: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思考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热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教学难点: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教学热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题  

1.结合有关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3.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

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学热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教学重点: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教学热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要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教学热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5.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热点: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4.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教学重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教学热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展望与以往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3.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5.学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哪些重要思想收获?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建议教学参考书: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石云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洪晓楠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顾海良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哲学通论》,孙正聿, 辽宁人民出版社。

[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李秉乐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课时分配:

本课程共计54课时,其中网络学习38  课时;课堂授课13课时;课堂考试3课时。具体安排详见附件:

教学内容(章)

 

课堂授课

课堂考试

 

网络学习

总计

第一板块

4课时

(第1周)

 

6课时

(第2周)

 

10课时

课程改革指南及学习要求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板块

3课时

(第6周)

1课时

(第6周)

12课时

(第3-6周)

 

16课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板块

3课时

(第11周)

1课时

(第11周)

10课时

(第7-11周)

 

14课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板块

3课时

(第16周)

1课时

(第16周)

10课时

(第12-16周)

 

14课时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合计

 

13

3

 

38

54课时

 

成绩评估: 学生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成绩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一)考核要求及成绩计算方法:

(1)    平时成绩(满分为40分):由作业情况和网上学习两部分组成。该课程共设4次课堂授课时间,要求学生每次参加课堂授课时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每交一次作业获得5分,4次全部交齐者得20分;网上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在网络学习期间,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参与课程学习讨论的情况。要求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参与4次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学习讨论。每参加一次获得5分,参加4次及以上者可获得20分。

(2)    考试成绩(满分为60分):由3次课堂测试成绩组成。每次课堂测试成绩经过折算之后记入总分。折算方法为学生课堂测试的卷面成绩乘以20%。举例:假如某学生三次课堂测试取得的卷面成绩分别是80分、90分、100分,那么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80*20%+90*20%+100*20%=54分。

3)学生成绩计算方法表:

总分100

平时成绩40

4次作业,每次5分,共计20分(4*5=20分)

4次网络讨论,每次5分,共计20分(4*5=20分)

考试成绩60

3次课堂测试成绩,每次占20%

(二)考核形式

1)出勤情况考核:由各教学点班主任负责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并将每次考核记录交授课教师。

2)网络学习考核: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在每个板块的网络学习期间,教师将在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上开设与该板块学习内容有关的讨论题,学生必须参与讨论,参与讨论者由授课教师给予成绩。

3)课堂测试:每次课堂测试时间为60分钟,开卷考试。

课堂测试题型:1单选题(15题,2分/题,共30分)

                    2、简答题( 5题,8分/题,共40分)

                    3、案例分析题(1题,15 分/题,共15分)

                    4、论述题( 1题,15 分/题,共15分)

考试组织:考试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织安排,任课教师负责批阅试卷,并将折算后的成绩登记在册。

 

教学及学习要求:

一、课堂教学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开学1授课,主要有3部分内容,(1)介绍课程改革指南及学习要求,以及课程考核要求;(2)讲授绪论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3)布置第25周的网络学习要求。

(二)2次课堂教学初定6授课,主要内容有3部分内容,(1)复习25周网络学习的主要内容;(2)课堂测试;(3)布置第710周的网络学习要求。

(三)3次课堂教学初定11授课,主要内容有3部分内容,(1)复习710周网络学习的主要内容;(2)课堂测试;(3)布置第1215周的网络学习要求。

(四)4次课堂教学初定第16周授课,主要内容有3部分内容,(1)复习1215周网络学习的主要内容;(2)课程学习总结与反馈;(3)课堂测试;

 

                                    编写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改小组

                                                    2011.5